• 主 題
    企業逐漸面臨供應鏈減碳、盤查壓力 業者指缺法規要求 環部將擴盤查對象
  • 日 期
    2024-12-10
  • 內 容

    各國碳費、碳關稅陸續上路,國際廠 牌對供應鏈要求也提高,但中小型企業人 力不足難落實,也有業者認為缺乏法規要 求是主因,環境部預計將擴大溫室氣體應 盤查登錄對象。 淨零排碳漸成全球趨勢,臺灣企業也面 臨壓力,商業周刊近日舉辦「碳競爭力」 高峰論壇,總編劉佩修指出,企業面臨減 碳全球化和碳關稅,減碳將成為降低成本 的關鍵競爭力。 德國萊因永續策略長蘇冬蘭則指出,部 分大企業如輝達、聯合利華等都針對再生 能源運用、循環利用、碳排減量訂下目標 與承諾,要求並協助供應商達成。面對國 際的永續產品規範(ESPR)、科學基礎減量目 標(SBT),自主減碳才有競爭力。 中小型供應商人力不足難落實 根據商周調查,8 成的電子業者有客戶壓 力,要求其供應商要進行碳盤查、使用再 生能源;但是近年中小型供應商遭遇中美 貿易戰出走,除了成本提高,在人才招攬 和人力上有所不足,能夠落實碳盤查、碳 揭露者稀少。大企業也認為,缺乏法律規 範是重要因素。 不過隨著碳費費率出爐、徵收相關期程 明確化,環境部也預計將擴大應盤查登錄 及查驗溫室氣體排放量的對象。 根據溫室氣體盤查議定書,排放範疇分 為 3 類,範疇一指的是直接排放、範疇二是 使用外部能源的間接排放、範疇三則是其 他間接排放,運輸配送、通勤、購買商品、 廢棄物、投資產生等排放都算在內,範圍 較廣。 而環境部公告第一批應盤查並且登錄的 排放源,除了發電業、鋼鐵業、石油煉製 業、水泥業、半導體業、薄膜電晶體液晶 顯示器業等行業的特定製程工廠以外,若 全廠(場)燃燒化石燃料直接排放溫室氣 體達 2.5 萬噸公噸 CO2e,則也包括在內。 環境部指引、試算工具助初步掌握 第二批應盤查登錄的對象,則除了全廠 (場)燃燒化石燃料直接排放以外,再加 上使用電力間接排放量(也就是範疇二) 兩者合計達到2.5萬公噸二氧化碳當量為門 檻。根據事業溫室氣體排放量資訊平台去 年的數據,除了電力供應業以外,占比相 對高的產業包括化學原材料製造業、鋼鐵 製造業、半導體製造業、水泥及其製品製 造業、光電材料及元件製造業等。 環境部已訂出盤查作業指引,也提供試 算工具,只要蒐集過去使用的瓦斯、天然 氣等燃料、電力資訊等,就可以透過試算 初步了解自家事業單位的排放量,預先因 應未來再調降應盤查登錄門檻,以及供應 鏈可能提出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