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主 題避免職災重演 民團提建立高風險名單 進行分級管理 企業應落實在職訓練
-
日 期2025-03-18
-
內 容
近 10 年共 294 件火災氣爆的工安事故,其中 65 件是石化業,勞動部職安署日前發布「高風險 工廠火災爆炸危害預防指引」,民團質疑多數 內容皆屬既有法規範疇,關鍵應在於企業如何 落實法規,提出盤點高風險工廠,建立預警機 制、推動高風險工廠總體檢,進行分級管理、 加強勞檢,落實職安升級以及強化企業職安教 育等訴求。 千家高風險企業列專案勞檢 勞動部職安署副署長萬榮富回應,未來將更 重視設備安全管理,並加強預防制度,每一條 指引的自評都是法律,若是自評有問題,就是 要開罰,另目前掌握約1,000家的高風險工廠, 職安署將與經濟部及化學署合作,統合盤點高 風險工廠,加強專案及聯合檢查,未來將檢討 現有獎勵制度,避免與企業實際安全狀況脫節。 勞動力發展署主秘施淑惠則表示,移工入國講 習,就有職安宣導,另也有製作 5 國語言圖卡, 在網站、臉書、LINE@等多元宣導。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及立委林淑芬 14 日上午在 立法院召開記者會。 10 年 294 起工安火災氣爆事故 綠色公民行動聯盟副秘書長曾虹文指出,過 去10年台灣發生294起工安火災與氣爆事故, 其中 65 起為石化業,佔比達 22%,平均每月 超過兩起,顯示許多事故原可預防,但企業因 成本考量未落實改善,顯示當企業缺乏責任感 時,主管機關的監管更顯關鍵。 曾虹文提出職安署要確實掌握高風險工廠的 狀態,分批次做環保、勞安、消防的聯合總體 檢,由企業自提評鑑報告後,主管機關或委託 辦理再現勘查核,依風險程度進行分級管理, 並檢討法規無法落實的原因,把心思用在如何 落實法規,而不是頒獎,以免成為企業漂綠的 工具。 立委林淑芬指出,台灣的職安理應以「預防 勝於補償」為最高指導原則,應該公開災害風 險資訊,讓社區居民也能自主防災,而非僅依 賴政府管控。她建議建立「毒物地圖」、「高 風險工廠潛勢地圖」,並推動跨部會資料整合, 讓涉及高風險產業的資訊透明化。 此外,她強調石化業多為上市公司,但企業 往往在景氣好時不願投資改善設備,景氣差時 更不可能投入成本,導致工安問題長期未解, 政府應以有罰則的強制規範取代現行指引,確 保監管機制真正發揮作用。 56 萬移工高風險 職災黑數多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理事長陳秀蓮則指出,目 前台灣有 56 萬產業移工,是職安高安全風險 族群,移工進入職場時,職安教育多流於形式, 建議要求雇主對入廠一個月後的移工進行在 職訓練,同時勞動部應加強對高風險的工廠進 行勞檢及安全設備升級。 另外,陳秀蓮指出,移工的職災黑數遠超於 公開統計,根據勞動部數據,近五年移工職災 死亡 143 人,本勞則為 1,355 人,表面上移工 死亡數較少,但移工的失能率卻高達本勞的 3.49 倍,因其多於小型企業工作,當工人遭遇 職災,雇主多是私下賠錢了事未通報職業災害 統計,導致大量職災黑數,而職業病及失能所 需的醫療資源遠遠大於死亡。 職安問題非缺乏法規 而是無法落實 台灣職業安全健康連線執行長黃怡翎表示, 台灣的職安問題並非缺乏法規,而是法規無法 真正落實。 她強調,針對此類高風險單位應強化預防性 措施,主管機關應設立預警指標,如設備老化 程度、過去違規紀錄、危險作業程序管理缺失 等,主動鎖定潛在風險企業。並建立「高風險 名單」,由勞檢機構定期追蹤,並公布檢查結 果,提高企業改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