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 題
    台灣首份企業禁止強迫勞動調查報告出爐 8 成 6 訂禁止強迫勞動 7 成 8 盼提供指引
  • 日 期
    2025-06-13
  • 內 容

    為回應國際人權標準及 ESG(環境、社會與公 司治理)趨勢,台灣勞工陣線 11 日發布《台 灣企業落實禁止強迫勞動政策》調查報告。調 查指出,8 成 6 企業制定禁止強迫勞動政策, 但僅 18%設有專責部門,另 7 成 8 企業希望政 府提供教育訓練與政策指引。 勞陣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合作調查 台灣勞工陣線與國家人權委員會合作,以經 濟部網站公告的「實收資本額 500 大企業」為 對象,扣除金融控股公司與資產投資公司等非 生產型法人機構後,進行首份「台灣企業落實 禁止強迫勞動政策」問卷調查,共發出問卷 320 份,最終有效回收 61 份,回收率達 19.06%。 國家人權委員會執行秘書鄒筱涵表示,企業 人權必須從法制面、外部公眾力量、企業內部 達成。這 61 份回收問卷非常有意義,代表國 內企業在落實禁止強迫勞動政策上仍有精進 空間。 台灣勞工陣線指出,近年包括美國《維吾爾 強迫勞動預防法》(UFLPA)、歐盟《禁止強 迫勞動產品上市規章》(EUFLR)與《企業永 續盡職調查指令》(CSDDD)相繼施行,已使 供應鏈人權風險管理成為國際重點議題。 孫友聯:問卷回收以電子業居多 勞陣秘書長孫友聯指出,回收問卷以電子業 居多,還包括製造業、鋼鐵業等,調查顯示大 部分企業面對強迫勞動議題雖有相關聲明,但 企業政策非來自國內規範,而是來自國外法規、 品牌商行為準則的要求。 孫友聯表示,調查顯示分別有 78.3%企業希望 政府訂立企業人權政策指引、提供教育訓練課 程協助企業掌握國際趨勢,也有 46.7%企業期 待政府效仿國際立法,規範企業尊重人權義務。 台灣作為出口導向為主的經濟體,必須盡快跟 上國際腳步,才能讓企業有所遵循依據。 勞陣根據調查結果提出五大建議,包括強化 企業專責機制與治理架構、擴大訓練對象至供 應商與移工聘僱實務、制定標準化風險評估與 第三方稽核機制、建置具匿名性、無報復風險 的申訴與補救管道,及政府應提供法規指引、 獎勵與輔導機制,推動產業平台與人權政策模 板。 「台灣跨國企業監察」代表、台灣人權促進 會資深研究員施逸翔指出,強迫勞動議題在台 灣不僅與外籍移工高度連結,其中遠洋漁工更 是與強迫勞動處境緊密綁在一起。他呼籲,政 府應推動更有拘束力的制度與立法,企業也需 積極落實盡職調查,避免被貼上剝削外籍移工 的國際標籤。 5 成企業未評估供應鏈強迫勞動風險 國際特赦組織台灣分會政策分析專員鄒今瑋 指出,能源轉型中如礦產開採造成的人權侵害 需被正視:「目前仍有近 5 成企業未全面評估 供應鏈中的強迫勞動風險,這與國際人權標準 仍有差距。」 她強調,政府應在更新企業人權行動計畫時, 將人權風險納入綠色金融與能源政策,確保淨 零目標不以人權為代價。 陽明交通大學科技法律學院副教授邱羽凡指 出,禁止強迫勞動這類調查應由政府主導,卻 一直由民間推動,政府也未及時跟進,導致台 灣人權曝露高風險中。政府應履行聯合國工商 企業與人權指導原則(UNGPs)中的國家保護 義務,先進行風險盤點,否則根本無法保障人 權。邱羽凡:經濟部指引至今未公布 邱羽凡提醒,歐盟「企業永續盡職調查義務 指令」預計 2027 年上路,現在已經 2025 年, 經濟部的「台灣供應鏈企業尊重人權指引」至 今未發布,讓台灣企業曝露在全球供應鏈風險 當中,恐遭其他國家法律調查。 邱羽凡指出,報告也顯示,企業只會識別超 時加班,鮮少關注移工面臨的抵債勞務、扣留 身份文件、濫用弱勢處境,企業可能根本不知 如何辨識強迫勞動風險,這應是勞動部責任。 她呼籲,經濟部應儘快推出供應鏈調查指引, 勞動部應協助企業辨識強迫勞動,金管會的永 續報告書也應加入具公信力的人權第三方認 證,否則難以落實保障人權目標。